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主渠道,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培养、提高高素质的学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推动德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唯有效选择,本文结合以下几点进行有效探索。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从无序走向有序
影响小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中还明显的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等一些问题,有些还存在着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的情况。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在制定和实施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质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德育目标。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以初中阶段为例:初一年级要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主,以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心态为主线,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初二年级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遵纪守法教育为重点,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初三年级要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学校的德育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但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二、要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最好的渠道就是借助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理念渗透,也可以在德育实践课(包括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是音乐课、体育课、实践活动课或者是班班交流课)中,将每个学科自身独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行德育教育,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教师也要按照年级德育的模块,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紧扣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的特点等,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背景施教,让学生的行为、学习、意识、心理健康等形成完整的体系,实现思想及目标的统一,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根深干直”。
三、要真正地树立起德育教学的目标
要想开展好小学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其中一点就需要做好小学德育教学,要树立一个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开展德育教育最基本的一个关键点。所谓的教学目标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要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找对教学目标是最根本的办法。对于小学德育教学来说,梳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后续的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再探索小学德育教学的新路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的。因此,就需要树立以贤德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准则,朝着这样一个大方向进行发展,首先要确定,“德”这个字应当来自于学生的内心,而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播种,在学生内心之中播下贤德的种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这颗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自身的不断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充满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人。因此,在小学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当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德育教学的实施者,其自身也必须具备高尚的贤德品质。教师应该从自身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四、让美丽之花绽放校园
在学校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为了发现更多的美,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走近美,成为别人眼中的美。校园也可以适时地开展“美在校园”小记者行动,在全校招募一批小记者,然后再开辟一块“美在校园”展示栏。把小记者美的发现展示出来,每周一更换。也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到小记者行动中来,一起去发现美、展示美、成就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被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被放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一次好的行为被记录、被展示,内心充满喜悦而不断进步。
五、把德育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起来渗透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德育教育同样也需要结合生活进行渗透。开展德育教育需要和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实施、吸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与生活结合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渗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最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
在小学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收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全校全体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按照素质教育倡导的标准和要求,要始终牢记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们在校园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渗透德育思想,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此外,学校也要以创建一流的教育为总体的目标,积极地引导学生们都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得以发展,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人才来。这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